秀一把“機械戰(zhàn)隊”
來源:鄭州良友糧油機械 日期:2019-06-15 23:26:25
湖州市八里店鎮(zhèn)尹家圩村,車子行駛在鄉(xiāng)村的水泥路上,兩旁碧綠菜地,飛一般向車后奔去。
這不像是冬天的景象,田野里一片生機。車子在廣闊田野中央的一座房屋前停住了,湖州吳興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(yè)合作社大門口,孫梅金正在那里等候著,一臉的憨笑。常年的勞動,讓他有一幅結實的腰板,雖已年過花甲,卻顯得十分精神。
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,那張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臉就能說明一切,他種的地達到了3300余畝,是不折不扣的“種糧大戶”。去年,他干了一件讓所有人都“不敢想象”的事——買飛機,并用作稻田噴灑農藥,在全省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,他也成為了湖州乃至全省農業(yè)專業(yè)合作社購買飛機的“第一人”。
別看老孫現(xiàn)在種了這么多地,而且還出了名,可10年前的他,和普通農民沒什么區(qū)別,一家人起早貪黑耕耘著40畝農田,“一年的收入還不到6000元。”當老孫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耕作時,他從電視中看到外國人種地都是開著拖拉機,輕松不說,效率也高了不少,這讓他產生了一個想法——要有自己的“機械戰(zhàn)隊”,用機械化提高產量和效益。
2007年,國家出臺了政策,對購買農機進行補貼,這使他看到了希望。“當時一臺耕地拖拉機要6萬多元,國家補貼1.8萬元,我便借了4萬多元買了一臺。”憑著這臺機器,他在給自己耕地的同時,也幫著其他人耕地,“收益還不錯,第二年我又買了一臺。”
2010年,老孫所在的八里店南片地區(qū)被列為全省第一個新農村建設體制創(chuàng)新試驗區(qū)。為了加快推進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發(fā)展,政府鼓勵農民通過土地流轉擴大。“有這么好一個機會,我便在原先100畝地的基礎上,又承包了1000多畝地,并購置了插秧機等設備,成立了湖州吳興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(yè)合作社。”
在滾雪球式的發(fā)展中,老孫的種植規(guī)模擴大到了如今的3300余畝,耕地、插秧、收割等全部實現(xiàn)了機械化,也算讓老孫實現(xiàn)了“開著機器種地”的夢想了。
其實,在老孫實現(xiàn)夢想的過程中,也不是一帆風順的,他也曾“摔倒”過。不過,這也讓老孫明白了一個事情——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耕作上,糧食儲備和加工、育苗等過程也必須跟上去,讓機械化代替。
2010年,成立合作社之初,孫梅金承包了1200畝土地,用來種植水稻和小麥??粗约盒量喾N下的作物逐漸成熟,老孫看到了豐收的希望。“正值要收割時,老天給我開了個玩笑,下了一場大雨,持續(xù)時間又長,我那500畝小麥全部損失了。”想想當時情境,老孫長嘆了一口氣。
“現(xiàn)在種地不能只看老天的臉色,必須通過增加設備來克服這個問題。”利用幫別人耕地賺來的30余萬元,老孫果斷地購買了2臺烘干機。“現(xiàn)在不管天晴還是下雨,只要收上來了,便可以馬上烘干,再也不會出現(xiàn)以前的那種情況了。”
機械設備的引進,讓老孫嘗到了甜頭。接著,老孫便與金融機構合作,先后購置了植保機、收割機、包裝機、種子發(fā)芽器等設備,率先實現(xiàn)了合作社的機械化生產。“光是購置先進生產設備的投入就達到了350多萬元。”孫梅金說,這可以大量減少人工和提高產量,比如原先20個人才能耕種一畝地,現(xiàn)在6個人可以耕種300多畝地。此外,他還引進了一整套大米加工流水線,從稻谷到大米的十幾道工序,都由機器自動完成,“原來十幾個人干一個鐘頭也才幾百斤的產量?,F(xiàn)在是大不一樣了,一天產量30噸。”
打鐵還得趁熱。“今年,我還準備把去年收入的100萬元再投進去,新增加幾臺設備,進一步把規(guī)模擴大。”說話中的老孫,顯得雄心勃勃。
他這種雄心,不僅僅來自于合作社的不斷發(fā)展,更是受到身邊這臺戴著大紅花的拖拉機的鼓勵。“這是2011年國務院對種糧大戶的獎勵,全國一共有300個,我是其中之一。”看著這份特殊的獎勵,孫梅金一臉的自豪。他把這臺拖拉機擺在糧食廠最醒目的空地上,但凡有人參觀他的糧食廠,總要和這臺拖拉機合個影。
“‘家庭農場’現(xiàn)在很流行,我也想著朝這樣一個方向發(fā)展,到時候就真的像美國那樣,種地、收割、加工一條龍,還可以實現(xiàn)灌溉、管理自動化。”顯然,在老孫的腦海中已經(jīng)有了“家庭農場”的藍圖了。
現(xiàn)在,老孫的兒子、女婿都已經(jīng)加入到合作社的經(jīng)營和管理中來了。“平時種地主要是家中6到7個人,忙的時候,也會請周圍的鄰居幫忙,這樣他們也增加了收入。”孫梅金說,他現(xiàn)在承包的土地不要租金,每畝地只要上交350斤大米,這樣農民不僅可以得到租金,還可以放開手來去賺錢,“這是一種雙贏”。